想像一下—
What if 創業不是一場孤獨的馬拉松,而是一場由 AI 驅動的平行宇宙接力賽?
AI 可以開啟無限的「假如」可能性,讓我們不僅生存,還能重塑遊戲規則。
我天生就是運動員,從小在賽道上飛奔,國中第一次跑百米就打破台北市紀錄,曾被媒體稱為「十年一見的天才運動員」。但沒想到那股衝刺的能量,不只用在賽場,而是轉化成創業的燃料,短跑教會我一件事:
成果只有幾秒鐘,但準備是無數個小時的孤獨磨練。
創業和短跑一樣,真正困難的不是速度,而是節奏。
壓力來的時候,就像槍響前的那一刻—你必須極度放鬆,否則會拉傷;但一瞬間,又要把所有能量釋放出去。
這種「極鬆與極緊」的切換,需要高度的覺察與肌肉記憶。
今天的 AI,開始具備這樣的潛力。
它能比我們更早讀懂變化的信號,幫你提前減速、重新加速,甚至避開那些會讓你受傷的決策。
我常想,真正理想的 AI 夥伴,不是幫你衝刺,而是在你還沒意識到之前,就提醒你該放鬆或該出手的時機。
這,就是我從運動員到連續創業家的過程中,最深的體悟。
保送進台大工管系,但我從來不是課堂上成績最好的那種人。
我參加社團、搞網頁設計、幫同學組電腦、寫程式,幾乎把所有熱情都灌注在課本以外的事。
那段時間看似「放飛」,其實是我第一次真正學會怎麼自己去探索世界。
我還記得我們做出一個全校第一個二手書交易平台,在那個電商還沒成形的年代,已經開始練習怎麼把一個問題變成產品。
如果當時有 AI 存在,它或許能幫我規劃學習的方向,幫我補足需要的知識、管理我的學習節奏,甚至模擬出有可能賺大錢的商業機會。
它不會逼我「專心念書」,而是讓我能更自由地玩,也更有系統地學。
因為自由從來不是放任,而是要靠紀律與洞察去駕馭的。
而 AI,正是幫助這個世代更好駕馭自由的關鍵。
What if AI 不只是工具,它是放大你本能的平行宇宙鑰匙。
畢業後我加入銀河互動,從 10 人團隊擴張到 150 人,每天像打仗。自己搞前後端、架資料庫,打造串流平台。
後來加入 IBM,從一線銷售學習流程、決策、與團隊合作信任的建立。
銀河教我怎麼創業,IBM 教我怎麼讓一個系統持續運轉。
如果當時有 AI, 它不只是幫我自動撰寫程式碼,而是能協助我模擬創業題目的可行性、預測風險熱區,甚至指引我在什麼時間點該建立哪一層組織結構、該怎麼評量績效,建立信任機制。
它可以協助新業務快速理解產品邏輯、自動生成客製化銷售話術,甚至根據客戶回應自動推薦最佳轉單策略。
而 IBM 的商業 SOP、銷售流程與決策模型,若能透過 AI 的長期記憶功能紀錄起來,提供給每一位初創團隊使用— 那將不只是效率的提升,更是一種經驗的民主化。
想像一個平行宇宙,AI 代理人自動解讀複雜產品、寫出客製 Pitch、模擬客戶回應,小團隊就能像跨國巨頭一樣運作。
後來我第一次創業,很幸運的靠 10 張簡報就拿到 2,000 萬台幣的資金。當時我們做了一款能把電視畫面串流到手機的 App — 技術確實超前,但我太年輕,犯了很多經典錯誤:
還沒站穩就急著擴編,創辦人之間的溝通也出現裂痕,信任與分工沒有機制,整個團隊最後瓦解,資金也燒光。
現在回頭看,如果那時有 AI 介入,事情或許會不一樣。
AI 可以在早期分析團隊動態,預測衝突走向,協助配置人力與資源的優先順序;
它也可以依據團隊的運行數據與對話模式,提出決策建議,提醒我哪些地方正悄悄走向失控。
這就是我對 AI 的最大期待 —
它不是用來避免失敗,而是讓每一次失敗都能被量化、學習、再利用。
在下一次出發之前,給你一份來自「上一次跌倒」的規避路線圖。
What if 未來每位創業者,都能從前人失敗中提煉出成功的秘方,轉化為下一次的勝利?
第一次創業那幾年,我一邊在中國尋找人才,一邊飛到韓國參加 K-Startup Grand Challenge,成為當年唯一入選的台灣團隊。
中國市場教會我什麼叫極致專注 — 用減法思維聚焦真正有價值的功能;
韓國市場讓我明白,全球化不是選項,而是預設值 — 從第一天就用英文 Pitch 跟思考邏輯面向國際舞台,是基本門檻。
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創業者之間彼此分享的文化。
我曾在首爾和同行深夜交換客戶經營及產品開發心得,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:「開源」不是技術名詞,而是一種態度。
今天的 AI 正好站在這條路口上。
它不只能學習語言、分析市場,更能模擬不同國家的商業場景與文化脈絡。
它可以讓創業團隊在跨出國門前,就先預演策略、測試溝通方式、校正價值主張。
如果我們讓 AI 成為各地創業者之間的橋梁—
那麼知識傳遞的速度,不再受限於地域或語言,而會像一張實時共享的神經網絡,不斷更新、同步、進化。
What if AI 能模擬這些全球場景,讓每個創業團隊都能預演不同市場策略,甚至連文化語境都能自動切換?
創辦 Super 8 Studio 的早期,記得第一次是在東京Slush參加新創Demo Day,現場反應平平。但我們卻意外簽下了第一位國際客戶 — 一位韓裔美籍創業者,他致力於解決視障者的數位學習困境。
我永遠記得他對我說的那句話:「你們的產品懂我在解決的問題!」
對我來說,這不只是肯定,更是一種提醒:
What if AI,不只是執行指令的機器,而是能主動讀懂語境、跨平台反應、串聯任務流程的真夥伴。
我們不盲目追新技術,只問一句話:這項技術,是否能讓人回到「做有價值的事」?
AI 的終點,不是取代人類,而是釋放人類的潛能。
很多人問我:「你這樣跌倒過,怎麼還會繼續創業?」
因為我不想辜負第一個天使投資人對我的期望。
What if 我經歷的失敗,不只是挫折,而是替未來的創業者打燈?讓他們少繞一次遠路?
只要有一個值得的理由,就跑下去。
因為你跌倒的地方,會是別人的導航點。
AI 能記得一切,避免失敗,但只有人類,會選擇堅持。
如果你也相信「What if」,
那麼這一場平行宇宙的接力賽,我們正在其中奔跑。
SUPER 8 Studio
CEO Brian Chen 陳子龍
邀請你與AI一起並肩作戰,免費顧問諮詢:https://no8.io/zh-tw/contact